
2

2

1

1

1
分析人士认为,在当前俄罗斯与西方对峙的特殊背景下,俄高调庆祝卫国战争胜利有多重目的,不仅在于展示信心,弘扬苏联人民在二战中立下的丰功伟绩,更争取在与西方对抗中不落下风。
俄罗斯正遭遇西方的全面围堵,特别是2014年克里米亚的回归,加剧了俄乌以及俄美之间的矛盾,争端升级。俄专家认为,俄庆祝胜利日首先就是展示军力。
内忧外患之下,俄罗斯亮剑红场,意味深长。今天的阅兵式,更加值得期待。分析认为,乌克兰危机下,面对西方日益收紧的封锁,俄罗斯势必迎头而上,更加强硬。俄罗斯将借此契机,大规模推出自己近10年来最新的武器装备研究成果,向世界展示其军威国力,示强西方,正面迎敌。
然而,阅兵毕竟只是阅兵。正如普京所言:“我们的坦克不是为了阅兵而制造的,必须在现代战场上具备足够的性能优势,因此现代化装备价格高也是正常的。”俄罗斯能否为数量庞大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买单,有待进一步观察。若仅仅只是购置少量装备,红场一秀,终是外强中干。
红场阅兵,固然值得期待;而红场以外的较量,如火如荼,从未停止。 新华
别人“家”的阅兵,是什么样?
阅兵是一项极其隆重的军事仪式,振军威,鼓士气。5月9日俄罗斯红场阅兵前夕,华商报记者连线知名军事评论员、前总参谋部上校岳刚,看别人“家”的阅兵,是什么样?
俄罗斯红场阅兵 成世界“高大上”阅兵品牌
华商报:俄罗斯为什么热衷阅兵?
岳刚: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最多的国家,阅兵历史悠久,次数最多,阅兵的规模和效应也是最突出的,红场阅兵也成为世界“高大上”阅兵的品牌,是最高端的。据不完全统计,除了冷战结束后断了几年,从二战到现在,俄罗斯已有大大小小190多次阅兵。
在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,除了俄罗斯和中国是苏式阅兵,还有美式阅兵、英式阅兵和法式阅兵。苏式阅兵以气势磅礴、霸气十足著称。
华商报:俄罗斯红场阅兵有什么特点?
岳刚:在各国阅兵中,俄罗斯阅兵最具特点,最有观赏性。场面和气势最为宏大,徒步方队人数多,9000到1万人,排面比较宽,横排能达到25人。人员姿态很有气势,比如踢正步,他们的正步最早是普鲁士军队发明的一种步伐,走起来跟公鹅一样,又称“鹅步”。这种步伐经过改良后,很适合俄罗斯人体型,比较奔放,有一往无前的气势。还有他们的神态,受阅的时候,他们的头部高昂,有种蔑视一切敌人的气势。俄罗斯阅兵中展示的“铁甲洪流”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,一出场都很有气势,很震撼。俄罗斯阅兵还有一个特点,就是音乐很给力,各种进行曲非常适合阅兵,比如庆祝《胜利进行曲》,还有我们熟悉的喀秋莎等。
朝鲜阅兵踢正步个个都像小钢炮
华商报:您刚提到俄罗斯踢的正步叫“鹅步”,那么其他国家的阅兵踢不踢正步?
岳刚:大多数英式、法式、美式阅兵的国家并不踢正步,只是摆臂的时候往上些。正步是普鲁士军队发明的,英式阅兵不学普鲁士这一套。正步主要是咱们苏式阅兵的特色,苏式阅兵主要还是过去的社会主义阵营使用,比如朝鲜、越南、古巴等国。不过,印度的步伐加了些类似正步的元素,是自己创造的比较夸张的步伐,踢得比较高,摆臂甩到130度到150度。
华商报:在朝鲜的阅兵中,他们踢正步好像跟咱不太一样?
岳刚:朝鲜阅兵是苏式阅兵,阅兵的频率也非常高。步伐则是在“鹅步”上面进行了加工,走起来人非常有弹性,好像脚底下有弹簧似的,个个都像个小钢炮那么雄赳赳气昂昂,非常有激情。
美国阅兵气氛轻松类似嘉年华狂欢
华商报:美国为何很少举行国庆大阅兵?
岳刚:美国基本上没有举行过大型阅兵式。2009年,奥巴马举行过一次,气氛轻松和热闹,表演性十足,类似嘉年华狂欢。走在整个阅兵队伍最前列的军乐团领队,手中拿着一根长得夸张的指挥棒。后面的徒步步兵方队虽然也整齐划一、军姿威武,但通过观礼台时只是普通的行军步伐,不走正步。
各国阅兵的目的主要是检阅武装部队建设的成就,展示国威军威,震慑潜在敌人。但美国认为他们不需要,冷战之后,美国战争打了二三十场,已经确定了在世界上的军事霸主地位,不需要通过国庆大阅兵来展示实力。美国更多的是通过前沿部署和实战来达到威慑对手的目的。
英国阅兵重温“日不落帝国”的辉煌
华商报:英国的阅兵,又有什么特点呢?
岳刚:英国没有法定的国庆日,每逢女王诞辰、重大的纪念日,英国总是用一场小型但隆重的阅兵仪式来追溯那段“太阳永恒照耀国土”的岁月。主要还是为皇家壮声势,重温“日不落帝国”的辉煌,出动的人员主要是皇家卫队。
英国阅兵的环节安排还延续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华丽传统。走在最前面的是敲打着激昂鼓点的军乐队,随后是身穿赤红色双排扣制服、戴着高高熊皮黑帽、肩扛长枪的皇家卫队,接着是骑着高头大马的骑兵。这是为唤起英国人对往昔“日不落帝国”荣耀的向往。
法国阅兵“外籍兵团”最吸引眼球
华商报:法国为何被称为是欧洲最热衷阅兵的国家?
岳刚:欧美国家中,法国最钟情于阅兵。法国的阅兵也是传统,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和拿破仑当政期间就有规模宏大的阅兵式。拿破仑时代到处征战,为展示战果,阅兵比较频繁。此后,法国阅兵很多,7月14日国庆阅兵几乎每年都举行,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断。
法国的阅兵,服装色彩华丽,艺术气息比较浓,绚丽夺目。徒步方阵中有外籍军团,夺人眼目。1831年,法国国王路易.菲利浦一道法令将流浪在巴黎街头的外国人召集起来组成一支部队,并命名为“外籍兵团”。100多年过去了,正是这样一支由不同肤色、不同民族和操着不同语言的人组成的部队成为了“法国战斗力最强部队”,哪个地方有危机,他们就像救火队一样派过去。
印度阅兵为吸引妇女儿童添加杂技元素
华商报:印度阅兵为何会添加杂技的元素?
岳刚:这跟民族性格有关,载歌载舞,很奔放。在阅兵式上,不仅有杂耍,还有骆驼队,士兵穿着很民族的服装,彩旗飘飘,跟这个民族的奔放特色有关。此外,印度阅兵还有一定的商业性,要卖票的,为吸引妇女儿童,加点轻松欢快的元素。它把这种亦庄亦谐的方式融合到阅兵中,很适合自己的国情。
同时,印度也不忘在阅兵中展示自己的实力,甚至不避嫌地把核武器都展示出来。震慑潜在敌的意味也是很明显的。不过,印度武器国产化率很低,主要装备还是靠引进俄罗斯。
华商报:二战后,作为战败国,是不是德国就很少阅兵了?日本又为何还会经常举行阅兵?
岳刚:德国基本上不阅兵了,开放式阅兵很少。德国很内敛,认为二战后再通过阅兵展示军力很不恰当。所以,德国在国庆日更多的是反思和忏悔。日本阅兵是各自为战,之前陆海空三个自卫队轮着举行阅兵,每年举行一次。近年,有大搞的趋势。安倍前年就举行了一次三军自卫队联合阅兵,考虑到二战战败国的不光彩历史,他也不敢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举行,而是选择在一个偏远的军事基地里举行。规模不大,装备也少,缺少气势。
华商报记者 袁金会